M50工业风貌街坊的保护更新

M50工业风貌街坊的保护更新研究



一、   项目背景及整体概况


M50艺术创意园,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原身是由上海春明粗纺厂等几家小型企业工厂合并组成的工厂园区,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总用地面积约2.84公顷,地处苏州河南岸的一个大锐角,史上称为“叉袋角”,处于风貌独特的滨河区位。

1.jpg

M50所处滨河区位


市政府提出“一江一河”打响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再次成为苏州河城市保护更新与发展的契机。2018年,由普陀区规划局牵头,会同M50上级单位,再一次组织了针对M50整体工业遗产的保护计划研究。具体研究、深入推进相关风貌保护更新发展的具体实施和策略。

苏州河是重要的上海工业文明发源地之一,因拥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沿线聚集了大量近代民族工业。M50厂区结构完整,自1938年至今仍保持着各个时期完整的工业建构筑物,又有着中心城工业建筑街坊肌理风貌的明显特征。



二、 M50工业遗产的三大保护要素


经研究团队研究梳理,将M50工业遗产总体保护三大核心内容,一是M50的工业历史建筑,以单体建构筑物物质基础为核心;二是工业风貌街坊,强调工业厂区群落综合整体性,包含工业空间肌理、环境景观肌理、独特街区风貌等;三是工业遗产文化资本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资本为核心,包括了工业遗产延续并结合新功能所营造的文化与艺术的内容总和。


1、工业遗产历史建筑


M50最具艺术典型的建筑是入口处原来作为信和纱厂的董事长办公室大楼(保护建筑),建于1930年,具有 Art Deco风格。

2B-1号楼现状.jpg

1号楼,原信和纱厂董事长办公室


M50最大且最具有纺织工业建筑特质的信和纱厂纺纱车间(保护建筑),建于1938年,钢混结构,底层层高4.5米,二楼最高层高6米 ,平屋顶高天窗,屋面有冲高气窗。

3B-4号楼立面.jpg

4号楼,原信和纱厂纺纱车间室


4-模型鸟瞰及建筑编号.jpg

M50建筑编号及整体建筑情况



2、工业遗产风貌街坊



1938年信和纱厂建厂(M50最早的前身),厂区边界轮廓已开始显露雏形。1948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莫干山路50号以有机生长的趋势,形成的小街坊尺度工业街坊格局。1984年,除北部部分增补服务配套仓库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将沿苏州河的中国电化厂也并入园区后,现状格局基本形成。1990年,厂区内历史格局完整,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上海因其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样性,曲折蜿蜒的街区肌理特性,城市工业与居民混杂交替,那种秉持传统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城市管理精神,也体现在了厂区的建设上。


5-厂区格局变迁1.jpg

厂区格局变化


6-厂区功能.jpg

原信和纱厂厂区功能分布



3、工业遗产文化资本


M50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本包含从1938-1999 的工业时代1999-至今的当代艺术时代,M50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本不仅是六十余载的民族工业与历史,还有活着并生长的文化与艺术阵地。

7-艺术功能注入.jpg

街坊注入艺术活力历程


8-艺术时代功能占比变化.jpg

街坊内艺术功能变化历程



三、 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本助力城市文化发展


虽然它在工业遗产物质层面的综合评价在十几年前并非最优秀,但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上海的萌芽发展之地,和目前依然存在并持续发展的艺术创意园,还有完整的中心城老工业风貌街坊,其综合研究价值极高。

研究团队梳理了M50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对多位历史保护专家、园区内当代艺术家进行访谈,再现了其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文化资本助力城市文化发展的历程。当代艺术的聚集是M50最核心的文化资本之一,是由艺术家自下而上促进发展形成,是工业遗产物质遗存承载的非物质“创新文化资本”。


9A-艺术访谈1.jpg

9B-艺术访谈2.jpg

历史保护专家、当代艺术家访谈实录





四、 保护当代艺术推进M50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更新发展的规划


研究团队以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以促进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为目标。为了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提出凡是开发用地,不管M50保多少,开发总量不受影响。M50是创意产业,工业遗产保护的文化资本便会慢慢溢出,尤其作为文化艺术的巨大亮点将会带动整个相关地块的规划,在规划上保持新的开发容量的不变,平衡城市建设的成本支出。最后的结果是,在M50无论是保护建筑还是普通建筑,有产证的房子一幢都没拆掉,进行了整体保护。M50之所以能全部留下,它不仅仅是因为工业遗产上,还因为它成了真正的当代艺术的聚集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画廊经营的聚集地,成了上海当代艺术的文化聚集地,工业遗产文化资本的实现之地。


五、保护发展战略


M50艺术主导的园区建设,也面临过度商业化的挑战,需要继续巩固文化品牌,提出以下发展战略。1.为继续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需继续保持工业用地性质不变。2.打造园区内“知名艺术家作品展示空间、青年艺术家孵化空间、国际艺术公 共交流中心”功能高度复合的艺术创意园区。3.为确保艺术的持久性及艺术地位,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由艺术家、政府、 规划专家、文化专家等组成。以确保其艺术性、空间使用的合理性、遗产保护的有效性。4.联动天安阳光城地块,通过与天安方案空间比对,功能互相补充,打造开放活力街区,使M50所在区域成为苏州河两岸贯通区域中最具文化艺术特质的重要节点。

在总体空间结构的不断完善上,增强场地公共空间开放性,地块整体联动发展。园区边界形成以苏州河滨河景观贯通带,沿天安活力辐射界面、莫干山路风貌界面为开放界面的“一带两面”互动关系。

六、保护发展规划设计



“在M50发展的20年中,入驻的一些重要的艺术家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和798一样,是南北两个重要城市在艺术上的呼应。” M50的发展需要更融入时代,需要开放的大型美术馆进入。

——艺术家谷文达访谈记录*


核心功能优化补充,新增艺术展示空间。园区内部打造以艺术展示重要节点为核心,艺术活力轴为纽带,功能高度复合的艺术创意区为土壤的“一点一轴一片”空间结构。保护保留整体小尺度街坊,完整保留1937年至今建成的具有工业及艺术代表性和风貌特色的建筑及整体格局。


11-建筑效果1.jpg

总体空间结构


12-保护规划-保护保留分析.jpg

M50整体保护保留方案


13-现状鸟瞰航拍.jpg

M50现状航拍


14.jpg

M50鸟瞰效果图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